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这次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当中还有一个新面孔——航天员桂海潮,桂海潮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担负着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科学实验的重要使命。总台记者在对他的采访中感受到,专业、细致、自信,是他的最大特质。
正在穿着水下训练航天服进行中性浮力水槽训练的是神舟十六号乘组,其中,桂海潮略显与众不同,这副近视眼镜也向人们透露了他独特的身份。
今年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2018年5月,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为满足空间站工程任务需要,这次选拔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这个消息对于从学生时代就对航天有强烈探知欲的桂海潮来说,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航天员桂海潮:我在国外学习交流期间,2016年的时候恰好赶上国外有一批宇航员的招募,当时我听到了以后我就在想,要是我们国家也能把航天员的招聘面向社会的人员开放那该多好,没想来一转眼,回来刚工作半年就收到这么一个消息,所以说报名的时候是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就向我们学院的人事老师报名了。
桂海潮经过层层选拔,从众多报名参选的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4名载荷专家其中之一。载荷专家与以往从飞行员中选拔的航天员不同,他们拥有更加专精的技术方向,但是作为航天员,他们从选拔到训练,对体能的要求非常苛刻。
航天员桂海潮:我们载荷专家选拔的时候通过的测试是6个G的超重,但是最终的训练目标是要达到8个G,刚入队的测评当中,呼吸对抗的动作也不是很在节奏。另外一个项目是转椅,每一次在做完转椅科目以后,走路都感觉到天旋地转的。通过请教教员,找经验,在每一次体训课之后都安排了一些自己的加练,学习飞行员他们训练的一些方式,增加自己前庭的耐受性,增加它的刺激,那到今年测试的时候,也是达到了一级的水平。
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需要开展八大类、百余项的训练。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要完成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对桂海潮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航天员桂海潮:沙漠野外生存训练,你需要独立地生存两天,而且完成规定的任务。再有是这个狭小密闭环境当中进行了72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你要保证自己不要睡着,同时心理和情绪状态要稳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但是真正做下来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原来具备这样的潜能,也同样的是这样的这个科目,让我们对于未来长期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有了心理上、信心上的一个建设。
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载荷的进出舱也越发频繁,神舟十六号在轨任务期间,桂海潮要和景海鹏、朱杨柱一起,完成空间站一些舱外子系统设备的出舱、安装,以及暴露载荷在外太空高辐射、高真空、原子氧的环境当中进行实验和研究。
航天员桂海潮:从最早的潜水训练到基本的通用的作业能力训练,再到面向具体的作业任务的专项的一个出舱程序训练,包括水下的部分,水下主要是作业技能、操作技能,再有就是出舱程序,再有就是虚拟现实,多种手段、多种训练方式的结合,让我们快速掌握了这样的一个技能。
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有着丰富的实验室经历,在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成果丰硕,在SCI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研究也为神舟十六号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员桂海潮: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后,科学实验项目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还有的专业性操作的技能要求的程度也比之前大幅提高,形成这样的一种职责分工以后,可以有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情,保证在长期飞行的过程当中,这么大数量的科学载荷、科学实验更加稳妥、可靠,提高我们的成功率。
厚积薄发,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的太空之旅,桂海潮充满了期待。
航天员桂海潮:到今天为止,我觉得从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我都准备好了,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而且也非常期待,进入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太空这样一个独特、神秘的环境里面,我觉得我特别想把这一次的任务当成一个发现之旅,再有就是太空这么美丽的观景的平台,那么好的角度可以看一看我们地球,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我也期待能够在这样壮美的环境当中放飞自己的思绪,畅想任何可以想象的东西。
标签: